李希朗Zoee實習時接到的第一個任務,是為小學低年級學生設計中文科教材。她之前看過教育局的《中國語文課程補充指引(非華語學生)》,知道高小要採用初小材料,初小要採用幼稚園材料。眼下的課文講水底世界,她思索了一會,選用了一幅真魚相片、一幅卡通魚圖畫,放入PowerPoint簡報內。
Zoee是中國語言文學系四年級學生,在今年2月至6月,即還在三年級下學期的時候,她獲安排到天主教聖若望英文書院(小學部)(St. Johannes College (Primary Section)),進行120小時的實習。該校錄取了很多非華語學生,當中有不少為尼泊爾學童。Zoee的心願是當老師,她選修實習科目,是為踏上老師之路做好準備。
受疫情影響,由2月一直到5月初,她只能在家中「上班」,由接受上司的工作指示,發送設計好的教材,到觀察學生的反應,都要透過互聯網來進行。
家中實習 編寫教材
「我接到老師教案後,要用PowerPoint簡報設計部分教材。考慮到初階學生的集中力問題,我多採用圖文並茂的形式,而這也有助學生理解內容。老師的教案,皆配合不同年級的非華語學生的中文理解能力來撰寫,深入淺出、簡明扼要,讓我體驗到,在教學上,教案和教材的設計,應最一絲不苟,因它影響到整個教與學的質素。」Zoee說。
到5月初,學校恢復面授,Zoee終於有機會可以與學生和老師見面,而實習的工作也隨之多起來。
其中一項任務,是為中文科製作教學短片,Zoee要粉墨登場。由於學校以英語為教學言語,教授中文時也要採用英語,而她平日甚少機會使用英語來教授中文課程,因此在初期感到有點力有不逮,也不甚適應錄影工作。「在首幾次錄影中,我很緊張,不時打亂了說話的節奏。但之後寫好講稿,再不斷練習,慢慢便把緊張克服下來。」
回到學校 製作短片
為了勝任工作,她在網上搜集以英語為中文教學媒介的短片,並參考其他老師以英文教授中文詞語和句子結構的方法。不久,Zoee認識到,要清晰地講解英文和中文在文法上的分別,才能幫助學生學好中文,因為非華語學生容易用英語的文法來理解中文。
Zoee知道,真實的課室教學與錄影教學並不相同,在課室內要同時兼顧氣氛和秩序。為了體驗真實的非華語課室教學,她請求老師讓她觀課。結果她發現,非華語課室的氣氛比華語課室更具活力,更着重互動教學。另外,由於非華語學校的中文課程並不緊湊,老師可以用數星期甚至一個月來講授一課,而且可採用話劇和遊戲等方式來教學,寓娛樂於學習。Zoee也就因此有機會擔任了一齣學生話劇的半個導演。
演出話劇 學習成語
為了讓學生理解成語「愚公移山」的意義和背後的故事,老師決定安排學生做一齣話劇。劇本已經準備好,跟着便安排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,如愚公、智叟、山豬、小鳥和神獸等,排練時間有兩個星期。Zoee除了負責製作道具外,也協助學生排練,如用英文講解故事和情節。她認為,以話劇表演形式來學習中文,學生的積極性明顯比傳統教學為高,這也是非華語學生學習第二語言的關鍵。
Zoee說:「由於學生把成語內容親身演繹出來,因此他們能從根本上理解成語的意義,從而達到教學目的。雖然戲劇教學效率不高,但對學生而言,學習成效是非常顯著的。」
雖然在學校內的工作和體驗時間不長,但回想起整個實習過程,Zoee感到有很大的收穫。她說,今次實習不但讓她了解到非華語學校的運作,老師如何教學,以及學生如何學習,也讓她認識到自己的弱點所在。同時,學校的老師非常親切,教授了她很多書本以外的知識,擴闊了她在教學上的視野,更學習到受用終生的人生哲理,讓她有機會思考小學教育是否適合自己。
雖然Zoee的思考暫時未有結論,但她表示,畢業後仍會矢志成為「傳道、授業、解惑」的老師,首要目標是成功報讀學位教師教育文憑課程,為夢想奮起前進。
來源:樹仁簡訊2020年11月號 [Chinese only]